炎炎夏日,柏油路蒸騰著扭曲的熱浪,連蟬鳴都拖著長音打蔫,仿佛下一秒就要被烤化在空氣里。
航天二院25所“鋒銳”黨員突擊隊,卻藏著一帖“降溫秘方”。它不是空調(diào)制冷,也不是解暑冰食,而是隊員們用熱忱與堅守“特調(diào)”的三杯清涼特飲——每一口,都浸著攻堅克難的勁,透著并肩作戰(zhàn)的甜。
第一杯:陳釀回甘的“酸梅湯”
這杯“酸梅湯”得用歲月作壇、經(jīng)驗為料,熬足了火候才能出味。初嘗帶點直面難題的澀,細品卻有穿透燥熱的甘,像極了隊里的“老師傅”,是酷暑里最穩(wěn)的那枚“定盤星”。
日落月升,楊哥的辦公室仍燈火通明,紅筆圈著的日歷下方,是帶著密密麻麻批注的項目文件。怕關節(jié)受不住涼,空調(diào)開的不是很低,一滴汗順著他鬢角往下淌,滴在筆記本上,暈開一小片墨漬,他絲毫沒察覺,拿著電話給北京出差的同事講方案,聲音里帶著一絲干燥的沙啞,卻字字清晰:“那個參數(shù)卡殼的地方,試試用上次調(diào)試的備份方案,我剛發(fā)你郵箱了。”
“酸梅湯”的妙處,正在于這份沉得住氣的堅韌,難題扎堆時,他們往試驗間一站,指尖敲過設備的動作帶著久經(jīng)沉淀的準頭,一句“別急,類似情況出現(xiàn)過”,就像冰鎮(zhèn)酸梅湯澆在冒火的心頭,躁氣頓時消了大半。那澀是敢啃硬骨頭的勇氣,那甘是難題解開時從眼角眉梢漫出來的輕快。有他們在,再悶熱的“卡殼”時刻,團隊心里都揣著一份篤定的清涼。
第二杯:爆珠沁涼的“氣泡水”
若說“酸梅湯”是慢熬的穩(wěn),那“氣泡水”便是直沖天靈蓋的爽,一口下去,從舌尖到眉梢都透著清爽,像極了以小王為代表的青年隊員,渾身充滿使不完的“元氣”。
室內(nèi)溫度飆到38℃時,小徐正抱著數(shù)據(jù)記錄儀在設備間穿梭,藍色工牌在胸前晃得像只小旗?!俺貤l件下,功率合格!”他的喊聲帶著年輕人獨有的清亮。同事都說他的嗓門比外面鳥的叫聲還清脆。小徐抹了把額角的汗,發(fā)尖上還掛著細小的汗珠,眼睛亮得像剛開瓶的氣泡水:“大聲報數(shù)才不容易錯嘛,你聽這回聲,就像給數(shù)據(jù)‘蓋章’一樣!”
小王的工位抽屜里,一半是項目報表,一半是運動護腕。她同時扎在七個項目里,午休時拽著隊友去打場羽毛球,汗珠砸在球場的塑膠地上,濺起的水花里都帶著活力?!澳贻p嘛,汗流得多,腦子轉(zhuǎn)得才快。”有一次為了優(yōu)化試驗流程,她蹲在設備旁寫了三四張草稿紙,突然一拍大腿:“把這兩步程序合并成一個,省出的時間夠多測兩組數(shù)據(jù)?!?/p>
“氣泡水”的靈,就在這股不知疲倦的闖勁,高溫烤軟了塑膠手套,卻烤不暗他們眼里的光,常溫試驗間悶得像蒸籠,他們偏要在里頭走出一串又一串奮斗的印記。
第三杯:濃醇扎實的“鮮榨汁”
三杯飲里,最離不開的是這杯“鮮榨果汁”。沒有花哨的泡沫,只有實打?qū)嵉墓獬恋?,喝下去從喉嚨潤到心口,就像小張、小黃這樣的中堅力量,默默托舉著團隊的底氣。
項目進入交付關鍵期,小張揣著袋凍梨從東北出發(fā),小黃背著媽媽灌的香腸從南方啟程,行李箱轱轆碾過北京站臺的那一刻,兩人的目的地只有一個——試驗現(xiàn)場。連續(xù)三個月,她們的日程表上只有“測試”,緊盯著設備運行參數(shù),筆尖在記錄表上畫的圈比用圓規(guī)還準。深夜回宿舍的路上,小黃把腦袋擱在車窗上,聲音軟乎乎的:“你看天上的星星,跟咱設備的指示燈似的。”小張就笑著附和:“等項目成了,咱帶凍梨和香腸,在成都路邊攤擺個慶功宴?!?/p>
她們的“實”,藏在記錄本邊緣的小字備注里,在設備接口反復核對的指印上,在夜晚加班餐的盒飯里……高溫天氣中,她們守著恒溫箱一般的試驗間,盯著屏幕上跳動的曲線,額頭的汗珠掉落在鍵盤上,擦一把繼續(xù)核對,嘴里總念叨著“再核一遍,錯不得”。這杯“鮮榨汁”的踏實,正是團隊在熱浪里穩(wěn)步前行的底氣,每一口都透著“靠譜”二字。
三杯共飲,暑氣自消。這個夏天,成都的溫度計或許還在往上跳,但“鋒銳”黨員突擊隊的戰(zhàn)旗在熱浪里揚得更展。三杯特調(diào)在黨旗下相融,調(diào)出了獨屬于“鋒銳”的“戰(zhàn)高溫”配方。